36365路检测中心(官网-认证)|主页欢迎您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人文大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93讲 ——清代湘西苗疆治理:“边墙体系”、民苗区隔与“中心”-“边缘”的秩序型构

6月13日晚,“人文大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93讲在立言楼B4-1顺利举行。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暨爱民应邀来我院作《清代湘西苗疆治理:“边墙体系”、民苗区隔与“中心”-“边缘”的秩序型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徐红教授主持,我院副院长欧阳萍、周方高教授、廖君湘教授以及17、18级历史系全体同学和研究生到场聆听。


古代湘西生活的是哪些人?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清代中央如何把湘西苗人纳入到大一统的体系当中?出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暨爱民教授将思想史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清代湘西苗疆治理的探索中。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湖南苗寨地图,并就其来源进行介绍。他表示,日本学者曾对湘西进行过深入地调查,因此留下了有关湘西苗寨的记录。他指出,在湘西苗疆,自乾州厅至凤凰厅境内的“边墙”,与分布于湘西苗疆各厅县的堡、碉、屯卡、哨台、关门、关厢等一起,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边墙体系”。暨爱民强调,“边墙体系”成为分隔民、苗之“界”,具有丰富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意涵。


接着他从凤凰厅、乾州厅、永绥厅三厅的民、苗之“界”进行解说。民、苗区隔如何可能?暨爱民认为,湘西苗疆民、苗之“界”,不论观念建构还是“边疆体系”实体的建置完成,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它是在数百年间中央与地方以及族群之间的权力博弈、资源分配、社会流动和文化重构中得以完成的。最后,他介绍了湘西苗疆的“边缘”秩序。湘西苗疆民村、苗寨的地理分布和“中心”与“边缘”的对应及其秩序型构,不仅揭示了当时苗疆社会治理中民、苗族群大多数时候的实际“割裂”状态,而且也反映了“国家”在湘西苗疆的有效范围与“墙里”“墙外”民苗社会经济生活、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于今天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仍然有某些启示。


讲座最后,就同学所提出的“苗寨内部之间是否会有商品贸易”的问题,暨爱民教授作出回答。他指出,苗寨内的人居住环境相似,物产相同,内部商品交流较少,但对于类似于盐等苗人没有的生活用品,则需要同汉人交易,因此在民、苗交界的地方会有商品交易。“暨教授的讲座为我们理解清代中央王朝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等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对于湘西苗疆的‘边墙体系’以及墙内与墙外的尊卑之别、治乱之别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徐红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新闻链接:

暨爱民,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民族史与民族政治学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历史与社会文摘》等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第十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


文/詹依依

图/张羽


XML 地图